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用户名: 密码:
您的位置:首页 >> 学校党建 >> 理论学习
英雄无语五十年
发布时间:2011-4-20 15:26:10  点击:3878次

人物小传

 

李文祥,1925年出生,1948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入党,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少尉副连长,曾参加济南战役、渡江战役、淮海战役、淞沪战役等5次著名战役。济南战役中荣立二等功,淮海战役中荣立特等功,进军福建时荣立一等功,渡海战役的平潭岛战役中荣获战斗模范荣誉称号。1956年,转业安置到福建省建设厅工作,1962年响应国家支农号召,主动要求回到老家——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白衣阁北街村务农。

 

 

英雄无语五十年

——记特等功臣、范县白衣阁乡白衣阁北街村老党员李文祥

 

生命犹如一片绿叶,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得枯黄,但他的叶脉还是那么清晰可见。

从37岁回到农村老家,近50年来,人们只知道他当过兵,没有人知道他曾是解放军的一名副连长;近50年来,人们只知道他打过仗,没有人知道他是一位战功卓著的特等功臣;近50年来,他默默无闻、不求索取,从没向组织张过一次口、伸过一次手;近50年来,他淡泊名利却信仰如钢,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和一名革命军人的优良作风。

连日来,他的事迹成为中原大地广大党员干部的一部生动教材。河南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联合作出向他学习的决定,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称赞他具有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责任感,今年先后三次向全省党员干部推荐他的先进事迹,并号召全省党员干部开展向他学习活动,加强党性修养,提升思想境界,增强对人民负责的责任心。

他叫李文祥,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白衣阁北街村一名87岁的农家老人。

 

有一种情怀叫奉献——

李文祥老人不一定知道奉献的定义,但却用生命的轨迹把奉献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

 

黝黑的肤色,花白的胡须,笑眯眯的双眼,穿着一身黑色老棉袄,扎在唠嗑的人堆里,是那么地平凡慈善,一点也看不出他曾是1948年入伍的老兵,1949年入党的老党员,是参加过济南战役、渡江战役、淮海战役、淞沪战役等著名战役的战斗功勋,是叶飞将军亲自为他签署颁发奖状的战斗模范

初见他时,他正在家中修理残损的竹椅,见我们穿军装,他放下手中的活计,扶着拐杖地站了起来,举起右手向我们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那一刻,才感觉到他生命中有过的辉煌。

1956年,李文祥从副连长的岗位上转业,被安置到厦门市福建省建设厅建筑工程总公司保卫科,成为一名保卫干部,并与一名聪慧贤淑的闽南姑娘陈宝珍喜结连理。

1962年,正值国家困难时期,国家号召党员干部下乡支农。脱离干部身份变成不吃商品粮的农民,从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回到偏远贫苦的农村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几次动员,李文祥所在的省建公司报名者寥寥无几,可他听说后,第一个要求回乡支农。领导考虑他是战功卓著的人民功臣,又是单位业务娴熟的技术能手,就悄悄劝他,带个头报名就行了。可李文祥态度坚决党员就应该听党的话。群众饿肚子,干部有责任!他毅然咬破手指,按下了鲜红的指印。

就是这一按,将他的身份一下从一名省直干部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就是这一按,按出了他50年的另一片天地。

1962年7月,李文祥带着妻子陈宝珍回到阔别已久的范县老家。

三年自然灾害过后,位于黄河故道的白衣阁乡更加清贫,当时的群众长期处于食不裹腹的饥饿困境。

 我就不相信,改变贫穷比攻山头打仗还难!这位经历过枪林弹雨的汉子立下铮铮誓言。从踏上家乡土地的那一刻,李文祥就像回到了当年的战场,每天天刚放亮,队里的上工钟声还没敲响,他已背着干粮下地干活。返乡第一年,无论酷暑严冬,还是刮风下雨,李文祥每天都要研究土地十几个小时,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他,俨然像一位执着的农业专家。

看到当地地势低、水洼地多,李文祥就向村里提出改小麦种植为水稻种植的想法。为掌握旱田改水田、种植水稻的技术,他连续3趟到湖北、湖南寻访水稻专家,每隔两三天就要步行10余公里到县里找农业技术人员拜师学艺。确立了稻改种植的祥实方案后,他又主动担任村里的稻改队长和村里其他党员一起带领全村群众引水开渠、掏粪积肥,全力推行稻改工程

村里今年72岁的陈玉文老人,是李文祥当生产队长的老搭档,曾与李文祥搁伙计十几年。他回忆说,为带领村民开挖金堤河,引水进田,李文祥连续40多天没有回过一次家,饿了就吃口干粮,渴了就喝一口水,困了就在河坡的草地上睡一会儿。

经过他和技改人员的共同努力,不到两年时间,原本亩产二、三百斤小麦的低产田,全部被改造成了优质水田,并实现了亩产上千斤水稻的梦想。此后,经在全县推广,范县优质大米的品牌从此走向全国,白衣阁北街村也摘掉了戴了几十年的苦窝帽子,变成了全县最富裕的村庄,群众不仅吃上了白花花的大米,还有了零花钱。

当初刚回到农村时,李文祥夫妇是一无所有,只能和弟弟、弟媳、父亲一起挤在四间草房子里,勉强安了家,后来他又搬到村里一所闲置多年的老公庙里居住。刚搬进时,破庙因年久失修,房顶漏雨,墙体透风,在福建出生并长期生活在南方的爱人一开始有点受不住北方的寒冷,李文祥就劝爱人坚持一下就过去了。此后他又先后3次搬家,至到1983年才盖了属于自己的三间瓦房,而此时,他已经当了十几年村主任和生产队长。

让人大为吃惊的是,李文祥的家至到现在还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三间瓦房里,除了一台21寸的长虹牌老彩电,几乎没有一点现代家庭的感觉。一个被全村群众公认的大能人,一个当了近二十年村干部的人,为什么如此清贫?

村民们说,老李家为什么是村里最后一家盖新房的,最后一家买农用三轮车的,是村里生活条件最差的?就因为这人太耿直,当那么多年村干部,从不沾公家一分钱便宜!他心里一直装着村里的发展,群众的生活,唯独忽略了自己。正如村民赵尚荣所述:在我们村,有几家没有受到过李文祥的热情帮助,有几个困难户没有得到过李文祥无偿资助?

现任村委会主任董明亮,今年61岁,和老李当了近四十年的邻居,按他的话说比老李还了解老李。他掰着指头历数了老李的付出

村里建养殖基地,老李无偿捐献了自己准备盖房的木料;村里调整种植结构,老李拿出存款作为购置设备的启动资金;村里改建学校楼舍,老李第一个捐了300元钱;村里修柏油马路,又是老李第一个站出来拿钱修路┄┄

流逝的时光带走了他青春的年华,沧桑的岁月在他额头上布满了饱含真情的故事,那在血与火里铸就的奉献情怀也深深刻进了老人的骨子里。而今,已经87岁的他,仍然下地干活,谈吐十分利索,思路也很清晰,在与记者的对话中,他始终念念不忘1949年2月渡江战役他火线入党时指导员的一句话:党员就是要奉献在前,享受在后!

 

有一种心态叫知足——

李文祥老人没刻意修练过知足心态,可他用行动的力量解释了 知足常乐的内涵

 

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珍馐百味,日食只需三餐。古今中外,多少圣贤先哲、达官贵人都曾以知足常乐满足是福来标榜自己的人生修养。但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太多的诱惑,又有几人能够不动心、不奢望、不幻想,真正做到知足?可李文祥却做到了。

2月14日上午,记者二次来到白衣阁北街村,再见李文祥老人,他正和五、六位农村老汉,在一座红砖房前,蹲在墙根旁一起晒太阳。只见他两手抄进半旧的棉袄衣袖,眯着双眼,惬意的享受阳光。

无论如何,记者也不能将眼前这位普通得转过身就会立即消失的瘦小老头,与心目中的沙场勇士联系起来:棉袖中裹着的,真的就是那双曾经杀敌无数的英雄之手?那瘦小的身板,真的就是当年那冒着枪林弹雨,在战场上纵横驰骋的脊背?那干涸混浊的双眼,真的是当年那鹰一样犀利的眸子?

让生命本色回归自然,让满是皱纹的心灵得到舒展。眼前的李文祥是那么地清心寡欲、愉悦惬意。

李文祥回乡后,在范县生活的50年时间里,从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过他当年曾经立过的战功,市、县、乡的民政部门和村里的乡亲们也只知道他当过兵、打过仗,对他的赫赫战功和干部身份浑然不知。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福建省建设厅的同志辗转来到范县,当找到李文祥家时,眼前的一幕让两位南方的同志惊呆了:两间破草房里,只有一床、一桌、一草帽、一镐头、一挎包和一只颜色快褪完的军用水壶。这难道就是这位特等功臣的家?两位同志的眼睛湿润了,一位姓张的同志迫不急待地对老李说:李文祥同志,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经组织研究决定,从即日起,恢复你的干部身份,落实你的生活待遇,可以马上返回工作岗位。

谁也没想到,当两位同志劝他抓紧时间收拾家当时,却被李文祥拒绝了:困难是暂时的,日子慢慢会好起来的。我在这里生活得挺好的,不用麻烦了!

 别人都是往高处走,你却是放着官不当,亏不亏?福建的同志问他。可老李笑呵呵地说啥官不官的,都是党的人,到哪都是为人民服务,没啥亏不亏的!

看到李文祥在农村生活的态度坚决,福建省建设厅的同志经请示,按照有关规定,现场为他发放了生活补助费。对此,李文祥三番五次地对来人说:我在农村有责任田,不愁吃不愁穿,再让组织照顾,心里真是不安!

后来,由于原单位倒闭停发了他的生活补助,当时李文祥夫妇的身体也日渐衰老、女儿尚小,家中劳力不足,生活境况也每日逾下。就是在这段家庭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李文祥仍不愿向政府说明情况,请求半点资助,60多岁了还下地劳动,支撑家庭所有开支。

女儿李金英,是老李53岁时才得的唯一一个宝贝疙瘩,一直被老李奉为掌上明珠。姑娘长大懂事后,从妈妈那里知道了爸爸的辉煌历史,看到家里几乎是一贫如洗,就埋怨爸爸为啥不找找人,住到城里去。老李就批评女儿不要嫌贫爱富,不要羡慕别人,不要给人家找麻烦,只要好好劳动,苦是能挺过去的。女儿初中一毕业,老李就动员她外出打工。

1998年,李金英与同村男青年李金存喜结连理。亲戚劝他就一个女儿,婚事不妨办的排场些,可老李说我和她妈结婚时才花20元钱,现在尽管不愁吃喝了,但钱也不能浪费。就这样,新婚的洞房里,除了两床用自己家种的棉花做的被子和几幅大红喜字外,新房内没有几样像样的新物件,女儿这场婚礼从置办家具到接待客人,前前后后老李共花了400元钱。看到如此简朴的婚礼和嫁妆,怕女儿觉得委屈,李文祥连哄带劝:孩子,钱虽然不多,可夫妻相处关键是婚后俩人同心奋斗!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文祥的女儿李金英听说在乡老复员军人可以申领补助。她就背着父亲,悄悄地从家里偷拿出父亲的证件,在亲戚的帮助下到县民政部门申领了优待补助。这事一瞒就是二个月,当年春节,李金英因为手里有了父亲的补助金,过去过年只买6斤肉的她,破例多割了5斤,在李文祥的追问下,才知道了原委。结果,李文祥不但狠狠地批评了李金英,还耐心地教育女儿:许多群众比咱还困难,政府照顾得过来吗?想想过去,我们的日子已经好多了,做人要知足……

今年元旦过后,李文祥的事迹被河南省委卢展工书记发现后,为了更好地照顾老英雄,县民政局专门派人为老李家新建了几间板房,安装了太阳能、取暖设备,购买了沙发、电视机等物品。对此,老李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每一次上面来人,他都要反复念叨:我一个老头子,没必要花那么多钱,别再给组织添麻烦了……

1月31日,受河南省委卢展工书记的邀请,李文祥到郑州参加省里举办的新年团拜会,当看到茶几上摆放的樱桃鲜艳欲滴,李文祥悄悄地拿了两颗,纂在手心。当天一回到家里,他就将两颗暖得热乎乎的红樱桃递给外孙,让外孙也尝尝这冬天长的樱桃。老李还兴奋地向家人讲述着他平生第一次进省城的所见所闻,描绘着他平生第一次吃到的丰盛菜肴,时不时还露出孩童般的笑声,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人之所以幸福,就是因为有一颗知足心。李文祥的知足心态,就像一汪泉水,不但清澈见底,还能照出人影。

 跟随部队,转战了大半个中国,荣立了那么多的战功,最后却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您觉得值吗?面对记者的再一次追问,李文祥老人的神情依然安祥知足,只是浑浊的眼神微微略过了一丝丝的不安。许久,他才慢慢地说:那年,攻打上海刘行镇国际电台,一场战斗下来,我们一个排活着的只剩仨人。想想那些死去的战友,我都活到87岁了,还能有啥不知足的?

 

 

有一种坚守叫信仰——

李文祥老人从没有标榜过党性刚强,但他用心灵的高地一直默默地坚守着内心的信仰

 

在白衣阁北街村委,大家都知道李文祥有一个多年养成的习惯,每一次缴党费,他都要到镇上的银行里,把旧钱兑换崭新的钞票,然后再缴给组织;每每收到别人找零给的新币,他都要认真的夹在书本里,防止弄皱了,等到下个月缴党费的时候,送到党支部。每月的前三天,他一定准时到村党支部缴党费,偶尔遇上生病出不了门,他也会惦记着让家人代缴,50年来从不间断。在他看来,缴党费并仅仅是一个党员的义务,更是对党忠诚的表现。

他回乡后,曾有一段时间,由于党组织关系没有及时转接白衣阁村委,村党支部觉得他可以先不用缴党费,等组织关系转回来再缴也不迟。可李文祥却认为,不缴党费就意味着自动脱离党组织,是党员就应该主动上缴党费。他不仅坚持上缴党费,而且坚持参加村党支部组织生活。

按照优抚工作规定,李文祥是建国前参加革命并加入党组织的,符合离休条件,可以申领老党员补助费和离休金。但李文祥却始终认为,国家还不富裕,自己靠劳动日子过得很丰实,坚持不给国家添麻烦。1985年、1993年,范县民政局对全县老党员的情况进行了两次大的排查,寻访人员找到李文祥家里时,他都主动隐瞒了真实情况,始终没有办理离休手续,没有申领一分钱的老党员补助经费。

1987年夏天,正在田间劳动的李文祥被老伴叫回家中,说县民政部门派人来要为他落实老复员军人待遇,发放补助金。李文祥一进家门,就翻箱倒柜地拿出福建省建设厅为他发放的生活补助证明,对民政部门的同志讲: 拿两份补助,那是坑害国家,我是党员,咱不能干这样的事!

事后,有人说李文祥太耿直,不会拐弯,而他却说:坚持原则是对一个党员的基本要求,是共产党员就要说实话、报实情。

上世纪60年代末,为了放卫星,农村基层组织虚报粮食产量的现象屡见不鲜。时任生产队长的李文祥却牢牢把住了白衣阁村第8生产队的舵:如实上报。其结果可想而知。现在上了年纪的村民还清清楚楚地记得,当时李文祥把自己的胸脯拍的怦怦直响:我相信组织会弄清真相,上级要追查责任我顶着,但绝不能昧着良心讲瞎话!生产队按照他的要求据实上报,结果这个生产队的粮食产量最低,李文祥也因此受了不少委屈,但这个生产队社员们的生活却最好的。

 李文祥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他不但坚持原则、仗义执言,敢讲真话,而且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说起李文祥,村民们对他的一身正气无不肃然起敬。

张学诗是白衣阁村唯一一家姓张的,家不但穷,在农村还是单门独姓,可谓势力单薄。1969年,上级分配给白衣阁村一个上大学的指标,几个 根正苗红的村干部纷纷找到当大队长的李文祥,要求推荐自己的孩子,其中一个还是李文祥的远房亲戚。临上报推荐指标的那天,几家人来到李文祥家里,请求看在搭班子的份上照顾照顾,就连李文祥的亲戚也放出话来:要是孩子上不了大学就和李文祥断亲。可推荐结果却大出人们的意料:一无亲、二无故、三无权的张学诗家的女儿榜上有名。公示那天,李文祥站在公示榜下慷慨地说:大家凭良心,有谁的家里比张学诗还穷?有谁的孩子比他的闺女学习好?有谁的孩子比人家更符合上大学的条件?

并不富裕的李文祥,经常惦记着比他更困难的群众。董春季双目失明,和七八十岁的老母亲一起生活,因为不能下地劳动,日子拮据。李文祥一直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李文祥定下标准:宁可自己少吃少穿,也要让董春季母子俩,达到全村中等生活水平。从1965年到1985年董春季去世,李文祥是这一家最亲的亲人。

今年已经50多岁的村民董保安,父亲是盲人,母亲身体不好,他自己精神还有点不大正常。上世纪60年代,当时家里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任队长的李文祥就隔三差五的接济他们。董保安8岁那年得了脑膜炎,因无钱医治,守着奄奄一息的孩子,一家人痛不欲生。李文祥知道后,毫不犹豫的拿出家里的积蓄,将董保安送进了县医院,挽救了他的生命。人傻,连句感谢都不会说,李文祥图的什么?”“啥都不图,那么可怜,咱咋能不管。在全村群众看来,李文祥不仅是一位好党员,更是一位善良慷概的好长辈。

2006年4月,一个远房亲戚听说自己的村里有位老军人,比李文祥入伍晚,可拿的补助比他还多,就特意打听了具体情况,好心好意地告诉李文祥,执意拉他去县里问问情况。但李文祥却毫不领情一个老党员,再去给党添乱子,这叫二皮脸,不是叫党员

生活中,有人开玩笑地问他:老李,你一辈子也没当多大的官,为啥总把党员的身份看得那么重?李文祥回答说:党好比俺娘,当年冒着枪林弹雨是为了娘,现在搞建设也是为了娘,听娘话、孝顺娘,是儿都该这么做!

 

    有一种境界叫淡定——

李文祥老人知道人不能左右自己的心情,但他用淡定的心态做到了一世淡泊名利宠辱不惊

 

一位哲人说一个健全的心态比一百种智慧更有力量。在与李文祥老人接触的时间里,让记者感受最深的是他的豁达、他的乐观、他的清澈,这位历尽人间沧桑、曾经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英雄,人生修炼竟如此的淡定,用心如止水、宠辱不惊来形容他,丝毫不过。

今年1月4日,卢展工书记在范县白衣阁乡白衣阁北街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看到李文祥佩满军功章的戎装照片,亲切的问:李老,您都立过什么功,能不能拿出来让我们看看?几番推辞,这才抖开了李文祥那个尘封了近50年的小布包,里面有淮海战役的特等功勋章,进军福建时的一等功勋章,济南战役的二等功勋章,渡江战役的解放勋章,渡海战役、平潭岛战役的战斗英雄证书……

这个沉甸甸的小布包惊呆了在场的群众、县、乡干部。一本本纸张泛黄发旧的证书、一枚枚失去金属光泽的军功章,无言的诉说着老人辉煌卓著的功勋,也因此启封了一段鲜为人知,令人感叹的人生轨迹。

小布包里有李文祥收藏的一块手表,那是打济南战役时他用1块2毛钱的受伤抚恤金买来的,60多年的时光已从表盘上轻轻划过,承载了他多少点点滴滴的故事,记录了他多少曾经的辉煌?可回家乡的50年来,省委卢展工书记是第一个他光荣历史的见证者。

在回农村的50年时间里,李文祥将那一枚枚彰显荣耀的军功章悄悄收藏,默默无闻做起了一个普通的农民;50年的时间里,他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过自己的过去,执着而又忠诚地履行着当初支农的承诺,哪怕是一次不经意的炫耀,哪怕是一次不经意的提起,哪怕是一次不经意的显露都没有……

50年来,多少村民都曾与他朝夕相处,但却没有人知道,济南战役中,李文祥冒着密集火力,在副团长刘竹溪带领下,随突击队直冲绥靖公署,去活捉王耀武;淮海战役中,在鲁楼,他随部队堵击国民党李延年兵团4天4夜;淞沪战役中,他鏖战刘行,趴在水沟里攻击敌人。他是神枪手,曾用3枝枪,打热一枝换一枝,一天消灭了30多名敌人。平潭岛战役中,他没着齐胸的海水抢滩登陆……

前一段,有个记者采访李文祥:军功章是值得一辈子骄傲的荣誉,你为什么要隐藏得那么深?李文祥老人一脸平静:那都是过去的事了,还提它干啥!

细细追寻李文祥的人生经历,他一生中没有做过多大的官,却有过两次升迁的机会,但每一次面对职务的晋升,他都淡然的拒绝了。

渡江战役过后,李文祥因战绩突出,组织上决定将他从副连长提升为指导员,而当领导找他谈话时,李文祥却坚决的摇了摇头:我没有文化,怕干不好指导员的工作,还是当副连长比较合适。

回乡后,李文祥的踏实肯干、忠厚正直,在群众中的威望极高,稻改成功以后,大家联名推荐他当村副支书。后来,经过组织研究,决定任命他为村党支部书记。面对人生中又一次升迁,李文祥仍是淡定地说:我年龄偏大,知识有限,还是让年轻人当书记,我做好配合就行了!此后的10多年间,他一直担任村里的民兵连长、生产队长。提起李文祥的人品,与他搭过班子的每一位村干部都竖起大拇指夸赞:老李就像一杯白开水,不争高下、不计得失、不求名利,人家有从容的心境,平淡中活地有滋有味!

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对待职务的升迁如此,对金钱、名利的得失老李有同样心态。

有一年,女婿李金存在东北打工回来的路上,一年辛苦打工挣得的7000元血汗钱被小偷全偷了。李金存心疼得满面流泪,快到家门口时,却又四处徘徊,不知该如何向妻子和岳父母交待。然而,李文祥知道事情的由来之后,却平静的说,没啥,只要人平安,钱丢了再挣!他还反复开导女婿心小了,所有的小事都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就小了。

今年春节前夕,李文祥受省委卢展工书记邀请,去省会郑州参加省团拜会。作为一个普通农民,能受省委书记邀请,这在一般人看来,该是多么荣耀的事,可当乡干部告诉他时,老李却说:又给领导添麻烦了。

李老,这是重要场合,你把过去立的军功章都戴上。临行前,民政部门的同志和乡干部再三叮嘱。

 那都是过的事儿了,现在还戴它,不是显摆吗?李文祥刚开始有点不情愿。

后来还是在工作人员的再三劝说下,李文祥才把军功章戴上。可当他拿出军功章时,人们发现,泪水顺着他深陷的眼窝奔涌而出:看到这些军功章,我就想起那一个个在我身边倒下的战友,他们才更有资格享受今天的幸福生活!

今年2月初,出于对功臣的关爱,濮阳市专门安排市人民医院为李文祥做了一次全面的身体检查。中午吃饭的时候,面对15元一份的套餐,李文祥连声说:别花恁多钱,不值得。看到桌上不小心洒下的米粒,他用颤抖的手一粒一粒地捡起,放到嘴里吃了下去。令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潸然泪下。

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这是卢展工书记从李文祥的身上总结出的三平精神。省委书记向全社会推荐他的先进事迹后,这位默默无闻了近50多年的老功臣迅速成为当地的明星人物,他的事迹也迅速传遍了中原大地,感动了万千中原儿女。河南省军地各级都将李文祥先进事迹作为教育党员干部的活教材,纷纷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

看到各级的关爱,群众的敬仰,有人不失时机地劝告李文祥:你年事已高,何不趁机向政府提点要求,给孩子们多办点好事。李文祥又是淡然一笑,儿女自有儿女福。自己种出的粮食吃起来才最香!

李文祥,这位曾经驰骋疆场的特等功臣,默默无闻、甘守清贫的英雄,很平常,平常得在他走过时,都记不住他的背影;但却又很伟大,伟大得在他面前时,仰视才能领悟他的境界!有人说,这样的老英雄,是我党最珍贵的基因。见到他们,就觉得共产党的江山特别稳固。

我们党为何能历经风雨而弥坚?理解他们,也就理解了我们的党。

英雄无语五十年.doc


Copyright © 2010-2011 濮阳市昆吾小学 版权所有   地址:濮阳市昆吾路南段   技术支持:网旗网络   备案编号:豫ICP备10207745号   网站管理